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白色的回憶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夜間採血才能檢查出病原 金門日報 2010.12.21.
      ■夜間採血,才能檢查出血絲蟲病  
  
        宇宙浩瀚,無奇不有,造物主之創意,令人讚嘆!

        話說「血絲蟲」的幼蟲,蟲體非常的微小,小到用肉眼根本看不到,必需用顯微鏡放大一百倍,才能窺見其蜷曲如細線的形影,既沒有行走的腳,或蠕動的偽足與鞭毛,而且,很難分出那一端是頭,那一端是尾。換句話說,在高倍顯微鏡下,仍看不見「血絲蟲」的眼睛或嘴巴,照理說,應是沒頭沒腦的笨傢伙!  
  
        然而,「血絲蟲」之幼蟲,卻異常的聰明。白天,懂得隨血液循環躲在人體肺部血脈裡;晚上,才跑到皮膚的末梢血管,藉著蚊蟲叮人吸血傳播給他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而言,雄性熱帶家蚊,只靠吸取植物的汁液、或其他碳水化合物維生,而雌性熱帶家蚊為夜行性的昆蟲,日間性喜躲在室內的陰暗處,以吸取人類或牛、豬、狗、貓的血液過活。春、夏季節,每次吸血經過四、五天之後,便會找有腐植質的水域產卵,每次約二百顆,相粘成塊,三十六小時內即可孵化為孑孓。產卵後的蚊蟲壽命較短,約為一個月;而秋、冬季不產卵,壽命最長可活五、六個月。換句話說,一隻雌性熱帶家蚊被飛進屋內,若沒有適時把牠撲滅,可有多次叮人吸血的機會,也就是可有多次傳播「血絲蟲病」的機會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昔時農村普遍貧窮,居民生活困苦,家禽、家畜豢養在同一個屋簷下,糞便滿地、蚊蠅飛舞。特別是傳統三合院的房子,不但沒有紗門、紗窗,睡覺的地方也沒有蚊帳,夏天天氣燠熱,廂房內密不透風,往往找通風涼快的地方席地而睡,被蚊蟲叮咬,那是家常便飯,因而許多小孩子滿臉、滿腿,常留有蚊蟲叮咬後形成的「紅豆冰」斑痕,或發癢抓破皮生瘡流膿,司空見慣。因此,要根絕「血絲蟲病」,做好環境衛生工作,杜絕病媒蚊孳生,應是首要的課題。

        的確,在實施「金門血絲蟲病五年防制計劃」之中,即採標本兼治、多管齊下的措施。除了積極到各村里採血找出帶原者,免費給予「海喘散」治療之外,自民國六十三年起,在全縣各村里設有三十七個消毒站,由防治小組提供「速滅松」等殺蟲劑,每週針對豬舍、糞坑、水溝等地噴灑三次,以消滅蚊子孳生源;同時,金門防衛司令部亦派遣十二人,在護國寺旁的「鼠疫防治處」成立消毒小組,負責防區消毒工作,主要為撲滅蚊蠅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為避免被蚊子叮咬,減少傳染「血絲蟲病」的機會,防治小組亦由台灣進口數千頂蚊帳,透過村里公所分發給轄區清寒居民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 「血絲蟲病」由熱帶家蚊傳染,而且,蚊子是在夜間叮咬,才會傳染病原。根據我們對帶原者進行採血實驗,如果在白天採血,則完全檢查不出任何「血絲蟲」的幼蟲。然而,從晚間八點之後,每隔二小時循序漸進做一次採血檢查,那麼,採血玻璃片上的「血絲蟲」數目,是一次比一次逐漸增多,高峰期落在午夜時分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樣的,過了午夜,再每隔二小時實施採血一次,那麼,採血樣本的「血絲蟲」數量,是一次比一次減少。而等到天色大亮太陽升起,所作的採血樣本,玻璃抹片上的「血絲蟲」數目又歸零。因此,晚間九點起至午夜時分,是採血的最佳時段,這就是為什麼檢查「血絲蟲病」一定要在夜間採血的原因。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