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甲申夜話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燒瓷吃缺 浯江副刊 2004.06.29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燒瓷吃缺

/林怡種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金門尚義一帶蘊藏瓷土,戰地政務時期除了開採銷台,繼胡璉在舊金城建酒廠之後,民國五十一年,戰地司令官王多年將軍,亦在金湖漁村建窯燒瓷,繁榮地方經濟,增加青年就業機會;草創之初,以製碗為主,後來雖大量製金酒瓷瓶創佳績,讓金酒名瓷相得益彰,名滿天下,但幾十年來,民間對陶瓷廠仍習慣稱為「碗廠」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俗話說:「燒瓷的吃缺,織蓆的睏椅」。一般而言,燒瓷製碗的人,通常是把完好無缺的成品拿去市場販賣,有瑕疵或小缺角的貨品不值錢,也沒有人要買,在「成品不毀」的情況下,只好留著自己使用;而織蓆的人,辛辛苦苦編織出來的睡蓆,往往不忍心睡壞心血結晶,反而常常睡在木板或藤椅上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各行各業都一樣,小時候生長在濱海的漁村,目睹討海人家捕獲較大的魚蝦、螃蟹,趕緊搶鮮挑去市場販售,留下雜魚、小蟹自己食用。同樣的,耕作人家也是將種出來的蔬果,精挑細選碩大、肥美的拿去市場賣,才能賣得好價錢;換言之,中華民族儉樸成性,把好的給別人,次級的留給自己,「燒瓷吃缺」遂也成為一項傳統美德!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記得十幾年前,有機會與一位曾是「碗廠」創廠的元老共事,長時間的朝夕相處,對他的為人處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;然而,讓我折服的不是他的博學多藝與樂於助人,而是一個陶藝人永保「燒瓷吃缺」的精神。因為,他在「碗廠」任職的戰地政務期間,倘要引進私人進入單位,簡直易如反掌,可是,他將精研的技術傳承後輩,卻從未推介任何一個親人或朋友進入廠內工作,尤其嚴禁兒女進入自己的工作職場,怕的正是徇私蜚短流長!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環顧今日社會,教育普及、知識水準提高之後,人們懂得逢迎拍馬、善於鑽營取巧,掌權握勢的人「利益擺中間,道義放兩旁」,大剌剌地酬庸親信,好處「整碗捧去」,儘管輿情譁然,笑罵由人,仍充耳而不聞!昔日,內舉不避親「燒瓷吃缺」的美德,已日漸式微,能不令人嗟嘆?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