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社論四集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艱辛九十年 金門進步的史頁! 金門日報 2004.12.31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艱辛九十年      金門進步的史頁!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歡慶「建縣九十周年暨世界金門日」系列之二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金門,古稱浯江,太武巨岩由對岸鴻漸山蜿蜒而來,儼若仙人臥地,因而又有「仙洲」之名;自晉朝建武年間,中原人士為避五胡亂華逃入浯洲,唐貞元十九年牧馬侯陳淵率十二姓前來屯墾牧馬,繁衍生聚;雖為海中孤島,然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,明初置千戶所,築城守禦,形若金錠,勢扼閩廈,因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,而有「金門」之美譽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自晉朝以降一千六百餘年來,直至民國三十八年以前,島上的居民依舊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,普遍養牛耕田、靠天吃飯,以蕃薯為主食,種花生、大豆和小米為副食,遇老天不下雨作物沒有收成,一家人都要餓肚子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遠的不說,民國廿六年日軍侵華,強佔金門島前後達九年之久,其間曾遭久旱不雨,農作物皆枯死,許多家庭無隔宿之糧,甚至部份沒有耕種的人家,帶著女兒向大農戶換取「安脯糊」茍命,百姓生活之艱苦,可以管窺一斑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昔日的金門,不僅是吃飯成問題,穿的衣服只為蔽體禦寒,每每縫縫補補,更談不上鞋靴,再冷的寒冬也打赤腳;住的房子,亦是簡陋的石條磚瓦砌成;一般人出門靠雙腳徒步,出遠門只能騎乘驢子、或馬匹,流傳至今的「鴛鴦馬」,正是昔日夫婦回娘家最好的交通工具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更進一步說,過去金門地瘠人貧,民不聊生,壯丁紛紛「落番」到南洋群島討生活,靠勞力賺取微薄的血汗錢,寄回家鄉養家活口,也只有出外打拚有成的「番客」家庭,才能吃得飽、穿得暖。只可惜,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邦做苦力,勞動環境差,傷亡率高,因而十之八九窮途潦倒、老死他鄉,所謂「六亡、三在、一回頭!」換言之,十個「落番」的鄉親,能衣錦還鄉或落葉歸根者,終究是少數,然許多家庭的老弱婦孺,仍天天倚門企盼,巴望著「分批盤」能捎來音訊和匯款。日前本報「世界金門日僑社系列報導之一」│村落番仔樓流傳浯島淒美故事,即清楚刻劃著先民離鄉背井,出洋討生活的辛酸血淚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平情而論,自晉朝先民入浯開墾,一千六百年來,島上居民仍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,雖然民國四年設立縣治,但其間仍遭日軍佔據、甚或幾場「國、共戰役」,居民生活仍未獲改善,直至民國四十七年「八二三砲戰」後,政府致力各項建設,普設學校,提升教育,居民生活環境才逐步獲得改善。尤其,近年來,各項縣政建設突飛猛晉,縣民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樂各方面已全面現代化,且享有諸多社會福利,如學童可減免學雜費,和享免費營養午餐,而一般縣民乘坐車船皆免費,六十五歲老人每月還有六千元老人年金,其餘的婦女生產有補助、身心殘障或中老年慢性疾病,皆可獲得補助和妥善照顧等等。總歸一句話,當前金門的社會福利措施,不但是全國第一名,同時,生活在島上的鄉親,亦是有史以來獲得最好照顧!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明天,欣逢建縣九十週年,全體鄉親暨海外歸僑將熱烈歡慶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,因為,艱辛的九十年,正是金門縣政建設進步的史頁!    

  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