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
回首頁
位置 書齋手札 操作 上一篇 下一篇

標題 發表刊物 日期
笑口常開 2007.10.20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笑口常開

/林怡種

        金門的太武山,海拔二百五十三公尺,各種原生植物遍佈花崗岩際縫,環境景觀幽美、空氣清新,山林到處蟲鳴鳥叫;而且,山頂上有座建於宋朝的古剎──海印寺,供奉觀音菩薩、與十八羅漢,因此,每天清晨,吸引許多喜好運動健行者,以及善信進香客摩肩接踵、絡繹於途。

        近幾個月來,個人調換上班時段,所以,大清早常健行登太武山,無論走斗門古道拾階而上,抑或從兩側車道徒步上山,終點都會經過最高峰的「毋忘在莒」勒石,再走到海印寺,在觀音佛祖前為家人、為社會頂禮默禱,同時,也會到寺外摸摸「大肚能容」的石雕彌勒佛,因為,每次看一眼笑呵呵的「彌勒佛」,都會感染開朗、坦蕩與樂觀的情緒,渡過愜意快樂的一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實上,許多人見到「笑口常開、大肚能容」無念無求、得失隨緣、自然常樂的「笑佛彌勒」,即使有一肚子的煩惱,將很快拋諸腦後;即使有滿腹的委曲,也將冰釋化解。因為,許許多多的佛教寺院,普遍均供奉有大肚彌勒,其目的正是要提醒世人: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!」

        據傳說,五代後梁時浙江奉化縣,有一位布袋和尚,身材矮胖,肚皮特大,整天笑呵呵地,經常背著布袋沿街化緣,一本慈悲為懷出口成章,默示禪機點醒塵世凡夫俗子,所到之處為人們所歡迎和敬佩,所以,大家都尊稱「布袋和尚」;因為,他在圓寂前曾說:「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」所以,世人皆認為「布袋和尚」,正是彌勒菩薩的化身!

        也許,凡是到過縣長室的鄉親,若稍加留意,將會發覺門外牆上懸掛著一幅字畫,寫著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!」這一首詩,就是「布袋和尚」與農人在田裡插秧,心有所感而寫,意思是一個人應虛懷若谷、謙沖自牧,才能認清自己,也才能體認回頭的世界,有時比向前的世界,更為遼闊;低頭的天地,有時也比抬頭的天地,更為寬廣!與「笑口常開,大肚能容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幾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,讓無數頹唐失意的人,重新燃起希望!2007.10.20.


上一篇 回文章列表 下一篇
操作

回首頁